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能源专家 > 节能管理

山西省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07-04 16:55|栏目: 节能管理 |浏览次数: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做好山西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决策部署,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引领,以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减排固碳十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强,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水平提升,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8%,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建设生态农场300家,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7%,畜禽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建成高标准农田2484万亩,农田固碳增汇能力持续增强。

到2030年,全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的合力充分发挥,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形成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

将减排固碳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村生活各方面,重点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行动,包括:畜禽低碳减排行动、农机绿色节能行动、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田碳汇提升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渔业减排增汇行动、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零碳村镇建设行动、科技创新支撑行动、监测体系建设行动。

(一)畜禽低碳减排行动

以发展绿色低碳畜牧业为引领,优化畜牧业发展结构布局,挖掘低排高产地方品种资源,推广精准饲喂技术,提高畜禽粪污处理水平,着力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1.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按照“做强猪鸡、做大牛羊、做优草业”的思路,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优化全省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加强畜禽优良品种自主研发,挖掘晋汾白猪、边鸡、晋南牛、太行山羊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培育壮大高产低排良种繁育群体规模。

2.改进畜禽饲养管理。结合奶业强省战略、晋北肉类出口平台和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实施畜牧产业联合体培育工程,推广精准饲喂、全营养草料混合饲喂、低蛋白日粮、豆粕减量替代等技术,科学调控日粮营养结构,优化饲料品种,改善粗饲料品质,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报酬。在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及晋南、晋东南地区,推广麦后复播饲草、青贮玉米与冬闲田饲用小黑麦轮作,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到2025年,创建全国一流的现代饲草龙头企业10个、10万亩以上的饲草基地10个。

3.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养殖量大和种植集中区域实施种养结合提升工程,推动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改进畜禽粪污贮存及处理设施装备,推广应用固体粪便密闭堆沤、液体粪污厌氧发酵、粪肥深施还田等技术。指导规模以下养殖场(户)配备必要的粪污收集、贮存、运输设施。到2025年,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4个以上,创建高标准牛羊生态牧场50个。

(二)农机绿色节能行动

加快绿色节能农机装备和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绿色发展。

4.创新研发绿色高效农机装备。聚焦重点品种、重点环节,推动绿色节能农机新装备研发制造,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依托山西农机农艺科研单位,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研发和推广适应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复式、高效农机装备,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经济适用耕种收等绿色小型农机,适应特色农业、畜禽养殖的高效专用农机。

5.构建高效节能机械化作业体系。全面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大能耗高、排放高、损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到2025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县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在粮食主产区,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高粱、胡麻、莜麦、荞麦、豆类等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探索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新模式和装备的集成配套,突破薄弱环节,完善技术路线,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6.推广智慧农机装备与技术。围绕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大数据、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卫星遥感定位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推广手机APP、人脸识别、补贴机具二维码管理和物联网等技术在补贴政策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农机数字化建设,普及推广机具定位、作业监控等智能终端,促进智慧农机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覆盖。到2025年,安装作业机具监测终端2万台,全省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

(三)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按照“高产、经济、绿色”理念,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7.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采取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多元施肥替代单质肥料、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机械施肥替代人工施肥、大力培育科学施肥示范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四替代两培育”措施,强化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在全省创建一批化肥减量增效县。

8.健全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支撑体系。加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三级联动,科研教学、行业协会、肥料企业三方互动,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

(四)农田碳汇提升行动

发挥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采取有效农田建管措施,形成建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农田固碳能力。

9.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紧围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小田并大田、宜机化改造、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大中型灌区水浇地建设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机田证”一体化试点,探索高性能农机、高标准农田、高素质农民耦合配套发展模式。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822万亩,改造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218万亩。

10.大力提升耕地质量。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重点工程,通过各类工程和技术措施,提升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在大同、忻定、晋南盆地重点选择土壤含盐量0.1%~0.6%的轻、中度盐碱化耕地,开展盐碱地治理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

(五)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以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重点,推动秸秆需求端与供给端协同发力,持续推进“五化”利用。

11.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秸秆综合利用基础较好,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的区域,充分挖掘秸秆综合利用潜力,示范建设秸秆沃土、秸秆养畜和秸秆能源化模式县,形成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样板。到2025年,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50个、模式县10个。

12.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在晋南、晋东南等相对高温多雨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粉碎深耕翻埋、堆沤腐熟等科学还田技术,促进耕地地力提升;在牛、羊等畜牧养殖大县,推广秸秆青贮、黄贮等技术,示范“秸秆变肉”工程,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模式;在秸秆能源化基础较好的地区,推广秸杆打捆直燃、成型燃料等技术,推动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基质材料、复合材料、全生物降解地膜、餐具等产业,拓宽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途径。

(六)渔业减排增汇行动

推动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加快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渔业生态修复功能,提升渔业减排增汇能力,促进渔业绿色低碳发展。

13.统筹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认真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根据渔业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不断优化养殖生产区域布局,实现渔业生产和水域环境协调统一。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核发,依法规范水产养殖行为。加强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率或达标排放率达到80%以上。

14.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持续加大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和试验示范力度。以沿黄、沿汾地区为重点,稳步推进池塘标准化养殖;以太行山、吕梁山地区为重点,积极发展冷水鱼流水养殖;以晋南、晋北地区为重点,示范建设高标准莲渔、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以晋南、晋北、晋西北地区为重点,探索发展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实现“以渔治碱、抬田降盐”。加快发展以大棚渔菜共生、工厂化养殖模式为重点的现代设施渔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水产养殖。到2025年,培育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35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3个以上。

15.发挥渔业生态修复功能。以晋东南、晋中地区为重点,科学测算水库湖泊大水面增养殖容量,正确评估大水面渔业承载力,有效发挥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实现“以渔净水、以渔控藻”。持续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规范增殖放流行为,保护水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天然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提升渔业碳汇增汇体量。到2025年,建设大水面生态渔业示范基地10个,增殖放流水生生物数量保持在3500万尾左右。

(七)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结合我省能源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农村能源资源潜力,加大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化石能源有效替代。

16.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利用。在我省长治、临汾等市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发电上网及生物天然气车用或并入燃气管网等应用。在大同、长治、运城等市推广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秸秆打捆直燃清洁取暖集中供热、生物质气炭联产集中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树枝切段+生物质炉”分散供热等技术,稳步推进农村地区清洁用能。到2025年,全省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10个以上。

17.大力发展光伏能源。综合考虑农村地区太阳能资源、土地、电网接纳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做好项目论证,推广“光伏+蔬菜”“光伏+畜牧”“光伏+食用菌”“光伏+屋顶”等模式,促进光伏与农业农村有机融合。到2025年,建设“光伏+”项目100个以上。

(八)零碳村镇建设行动

18.推进农村零碳村镇建设。以村镇为单位,通过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加快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开展光伏、生物质能等多能互补技术模式场景应用,支持芮城县探索利用农村闲置屋顶光伏资源开展“光储直柔”中国零碳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低碳村镇典型样板,示范引领全省农村用能向绿色低碳转变。到2025年,示范建设国家级零碳村镇1个、省级零碳村镇5个以上。

(九)科技创新支撑行动

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重要支撑,强化研发、推广和应用的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加快形成引领性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19.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开展农作物高效种植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产品创制和装备应用,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供给适配性。精准选育主要农作物、特色杂粮及油料作物、特色蔬菜、道地药材、主要食用菌等绿色新品种。完善旱作技术体系,开展农田提质保水研究,在雨水集蓄资源化利用、智能补灌、艺机一体化等技术方面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加强种畜禽繁殖力提升、饲料高效利用、规模化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饲料蛋白原料替代日粮配方。研发推广特色农业、畜禽养殖、发展杂粮、设施农业等专用农机,发展节能型粮食、果蔬烘干设备等新能源农机。

20.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搭建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促进绿色低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黄土高原功能农业、黄土高原特色杂粮公共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农业低碳领域创新性研究。大力培育绿色低碳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格局。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绿色低碳领域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大中小型企业协作配套,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

21.强化人才保障。全面加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分层分类打造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领域科研攻关人才队伍、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和高素质农民队伍。以农业科研教学人员为重点,培养能够解决绿色转型难题的农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人才为重点,支持开展育种、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农业企业人才队伍。

(十)监测体系建设行动

22.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统计核算和监测评价。完善农用地氧化亚氮、反刍动物肠道甲烷、畜禽粪便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方法,建立山西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统计核算体系。开展不同减排固碳措施的对比监测,科学评价实施效果。创新监测方式和监测手段,探索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在农业农村碳排放监测领域的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山西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重大政策制定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开展跟踪评价,加强督促指导。各地市农业农村、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实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形成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创设。强化现有相关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引导各类资源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方向集聚。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利用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拓展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渠道。

(三)加快产业培育。孵化催生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为增长点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低零碳村镇、生态农场、低碳农业大棚,引导农业企业、经营主体积极应用减排固碳技术。结合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品牌,探索建立农产品碳足迹追溯体系,拓展供给方式和供给渠道,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增长动能。

(四)强化宣传引导。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科普宣传,加强好经验、好做法和好模式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减少损耗浪费。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等,开展减排固碳利用技术培训。选树一批实施主体,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Copyright © 2020-2022 绿色视界 版权所有
电话: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10112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