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针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明确了两个市场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最新政策进展、成效,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 1.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行动 中国在能源、工业和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了广泛的减排措施: 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近年来,中国加速推动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列,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0%以上,煤电装机比例首次降至40%以下。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60%,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展现出积极成效。 工业和交通低碳化:制造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工业能耗强度显著降低;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充电设施持续扩展,推动了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生态系统碳汇: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植被覆盖率达50.32%,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2.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中国积极适应气候风险,不断强化气候适应能力。 发布会介绍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实施的进展,29个省份已发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并通过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和区域气候影响评估,提升气候韧性。 同时,中国建立了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提升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碳市场建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2021年启动的碳市场运行平稳,《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正式实施,为碳市场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与此同时,中国推出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市场),涵盖造林碳汇、光热发电等多个减排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碳市场的构成。通过智能化的市场管理平台,中国在碳市场中强化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4.政策支持与支撑体系 为推动低碳发展,中国加强了碳足迹管理,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碳足迹数据库,支持低碳产品推广和信息公开。 同时,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撑。 5.国际气候治理与多边合作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国际气候合作。2023年,中国与多国领导人举行气候对话,并在第八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上联合发起全球气候合作倡议,深化绿色伙伴关系,增强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信任。 中国还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帮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在非洲启动“非洲光带”项目,为无电家庭提供电力支持。 6.COP29大会的中国立场与期待 在即将召开的COP29巴库大会上,中国将继续坚持《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倡导全球多边合作,呼吁发达国家履行资金支持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带来确定性。 中国主张气候合作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反对单边主义措施,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合理需求。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合作机制,确保全球气候治理的稳定和公平。 发布会中提出的方向,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的发展指明了路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 1.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提升减排效果 逐步纳入高耗能行业:生态环境部将通过分阶段、分行业的方式,逐步将高耗能行业如水泥、钢铁、铝冶炼等纳入强制碳市场,以增加市场的规模和减排效果。高耗能行业的纳入将扩大市场总交易量,提升减排潜力,但也对数据精确性和市场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制定行业碳核算和核查指南:为保证数据科学性和公正性,生态环境部将发布针对新行业的碳核算和核查技术指南。标准化核算方法可提高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为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奠定技术基础。这将推动企业系统性地管理和监测排放数据,使得高耗能行业进入市场后的减排效应更加显著。 2.优化配额分配机制,增强市场效率 引入拍卖与基准分配混合模式:生态环境部将逐步探索基准分配和拍卖机制的混合使用,以提高配额分配的公平性和经济效率。基于行业基准的免费配额将有助于控制成本,鼓励低碳转型,而部分拍卖则可以引导真实的市场价格,增强市场活力。 定期调整配额和分配方式:随着市场成熟和排放数据积累,生态环境部将定期根据行业实际排放和市场状况动态调整配额分配方式。根据不同行业的碳减排表现优化分配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励低碳创新,使配额体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减少过度配额带来的价格波动。 3.强化数据管理与合规监管,确保市场公正性 实施多级数据审核和存证机制:数据的准确性是碳市场运行的核心。生态环境部计划通过多级审核和存证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月度数据存证制度将为核查数据提供持续的监控依据,有效避免数据造假和虚报现象,为市场运行的透明性提供保障。 加强第三方核查机构监管:为保障数据的客观性,生态环境部将对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严格的资质认证与考核,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不合规的机构和企业采取惩罚措施。市场将通过严密的监管机制提升可信度,为企业和投资者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4.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市场活力 丰富碳金融产品种类:在成熟的碳市场配额交易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将支持开发碳期货、碳信用、碳抵押等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这些金融产品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碳资产管理工具,还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选择,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吸引力。 鼓励碳资产管理和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全新业务领域。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可提供碳资产管理、碳配额融资等服务,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运用配额,管理财务风险。这一举措将促进金融机构与碳市场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碳交易支持服务。 5.加快碳市场国际化,拓展全球合作 推动双边或多边碳市场互认机制: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碳市场的对接,建立国际碳市场互认机制,以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这将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碳交易机会,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并提升市场流动性。 推动国际标准化的碳核算规则:为实现国际化,生态环境部计划与国际组织合作,推进碳核算和核查规则的标准化,确保中国碳市场的数据和交易符合国际准则。这将提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兼容性,为中国碳配额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打下基础。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 1.扩展项目类型与方法学标准 增加减排项目种类:在CCER市场已有项目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将优先发布甲烷利用、交通节能等新方法学,吸引更多行业参与。这一扩展将满足不同企业的减排需求,提升市场的多样性和参与度,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更多项目选择。 支持潜力大的减排项目:为提升减排效果,生态环境部将优先支持造林碳汇等高效减排项目,以确保CCER市场能够带来切实的减排成果。高潜力项目的引入将有效推动CCER市场的整体减排效果,并进一步增强市场吸引力。 2.强化数据管理与项目监管 加强对项目减排数据的实时监测:为确保项目减排的真实性,生态环境部计划在CCER市场引入数字化监控,实时监测项目的实际减排效果。实时数据监测将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可信的项目信息,避免数据夸大或虚报,保障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规范项目审核和认证流程:生态环境部将统一CCER项目的认证流程,确保项目开发、认证、审核的透明性。通过严格的标准化审核,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核查机构的资质管理,并进行定期抽查,以防止数据造假,保障市场的减排效果和项目质量。 3.优化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 完善信息化登记平台:为提升市场运行效率,生态环境部将优化CCER市场的注册登记系统,提供便捷的项目注册、认证和交易管理平台。这将有助于参与企业更便捷地管理和获取项目信息,提升市场交易效率。 引入灵活的交易模式:生态环境部可能会在CCER市场引入更多样化的交易模式,如拍卖、期货等,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和投资者需求,增强市场流动性。灵活的交易模式将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促进市场的活跃性和稳定性。 4.促进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 政策激励与财政支持:为吸引更多企业进入CCER市场,生态环境部可能会推出减税、补贴等财政支持措施,激励企业投资自愿减排项目。优惠政策将降低企业的参与成本,提高企业的减排积极性,并带动市场的持续扩展。 推动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广泛参与:生态环境部将通过推广碳信用和碳中和理念,吸引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CCER市场。绿色基金、个人碳账户等新型投资产品的推出,将帮助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CCER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 5.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 加强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生态环境部将要求自愿减排项目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包括项目减排效果、数据来源、认证机构信息等,以增加市场的透明度。这一举措将增强投资者的信任感,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市场。 推行项目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保障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生态环境部将逐步推行CCER项目的标准化操作手册和开发指南,确保各类减排项目的一致性和数据可靠性,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运作模式。 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市场)的政策推进,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 高排放企业 高排放企业在强制碳市场政策推进下,迎来了提升低碳竞争力的机遇。 通过率先布局低碳技术和节能设备,企业不仅能减少碳配额购买成本,还能在市场中建立环保品牌优势。例如,钢铁和化工行业可以通过引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优化生产工艺等方式实现碳减排。 同时,企业若展示出卓越的减排成绩,也能更轻松获得绿色融资支持,比如绿色债券和低息贷款,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然而,这些转型措施也带来了成本挑战。 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在满足碳市场合规要求时,需要承担显著的配额支出及改造成本。为确保碳数据合规,企业还需在碳排放监测、核算和报告方面投入资源,以满足生态环境部严格的多级审核标准。 数据不合规或失误将直接影响市场信任,并可能导致高额罚款。因此,如何在转型成本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成为高排放企业的关键挑战。 2.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将在碳市场扩展背景下迎来碳金融产品创新的广阔机遇。 碳期货、碳信用、碳抵押贷款等产品的需求激增,为金融机构开辟了新业务增长点。 通过设计满足企业碳交易需求的产品,金融机构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碳成本管理,并利用碳资产管理服务,协助企业优化配额分配,控制财务风险。 同时,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还能吸引绿色基金和ESG投资者,推动金融市场绿色转型。 然而,碳市场的价格波动性将带来显著的风险管理挑战。 金融机构需建立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碳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碳金融产品的推广也要求金融机构在合规和信息披露方面保持高标准,确保产品透明、合规。任何失误将直接影响市场信任,并可能面临监管处罚。 金融机构在推动碳金融业务增长的同时,也需加强内部风控与合规管理,才能在绿色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绿色技术和环保设备供应商 随着高排放企业低碳转型需求的激增,环保设备和绿色技术供应商将迎来广泛的市场机会。 强制碳市场和CCER市场扩展的政策将带动高效节能设备、低碳燃烧和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的需求上升。 环保设备制造商和绿色技术供应商可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扩大市场份额,例如,为钢铁和化工等行业提供定制化节能设备解决方案,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同时,CCER市场的拓展使环保供应商的客户来源更加多元化,从工业企业拓展至农业、交通等领域。 然而,这些机遇伴随着显著的研发成本和技术创新压力。 为了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供应商需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研发更高效的低碳设备,这对资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不同行业的定制化需求增加了产品开发的复杂性,供应商需具备快速响应和技术多样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绿色技术供应商需在创新和成本管理之间找到平衡,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4. 出口导向企业 碳足迹管理和绿色认证体系的推动,使出口导向企业具备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机会。 取得碳足迹认证的产品将在全球市场中享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碳关税措施的背景下,低碳改造企业将避免高额碳税,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此外,出口企业可以借助绿色供应链服务优化生产流程,与供应链伙伴合作减少排放,打造符合国际市场环保要求的低碳供应链。 然而,出口企业的低碳改造也将面临高昂的成本压力。 对于高耗能制造业而言,从生产流程到供应链的全面低碳改造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涉及节能设备升级和能源替代的改造。 此外,不同国家的碳合规要求差异较大,出口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需符合不同的碳足迹管理和认证标准。这增加了合规难度和管理成本,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出口企业需在低碳改造的投入和国际合规要求中找到适当的平衡,以实现成本可控的绿色转型。 来源:绿创碳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