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绿色视界 > 行业碳说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2-07-20 10:12|栏目: 行业碳说 |浏览次数: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22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已上线交易整一年时间。

从交易首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的410.40万吨,到今年7月13日总成交量的1.94亿吨,伴随着市场活跃度的上升和成交量的累计,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构建、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碳市场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已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来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2日,全国碳市场总共运行52周,累计成交额达84.91亿元,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从2017年国家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工作,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从研究、试点、设计,正式进入了运行、发展、完善的新阶段。

回首一周年,全国碳市场建设硕果累累,令人欣喜。

——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建立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核查管理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规范,明确核算核查技术要求。制定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3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方权责和运行程序。

——管理框架更加明确。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支撑平台”一体化的管理框架,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难点。

——交易系统平稳运行。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组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和温室气体排放报送系统,并顺利实现上线运行,实现数据在线填报,实时跟踪记录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

一年来,以全国碳市场为引领,各地不断探索完善碳交易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碳排放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管理办法》,对核查机构开展环境信用评级。湖南省印发了《关于深化长株潭金融改革的实施方案》,对碳金融和碳信用提出具体要求。陕西省制定印发了《陕西省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职责和要求。


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取得积极成效

84.91亿元,是全国碳市场运行52周239个交易日的累计成交额。

其中,第一履约期基本达到预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履约完成率为99.5%。

除了规模大,平稳也是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的一大亮点。

作为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功能平台,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与12家结算银行进行对接,其中两家结算渠道已正式上线运行,7家已进入业务测试阶段。截至今年7月8日,累计完成了237个交易日清结算,清算总额达169.81亿元,自启动交易以来,无一日发生交易清结算异常情况。

运行平稳有序,价格则稳中上升。通过市场机制,碳市场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

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交易价格在40元~60元/吨范围内波动,7月12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8.00元/吨,较2021年7月启动首日开盘价(48元/吨)上涨21%。

稳步上涨的碳价更是体现了碳排放控制的成本,传导了碳减排的压力,有力推动了重点排放单位特别是排放大户积极减排。

企业从以前只算“钱”账,到如今多了一本“碳”账。从“一本账”到“两本账”,全国碳市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初步显现。全国碳市场生机勃勃,也为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例如,陕西亚华煤电集团锦界热电有限公司和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通过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配额230172吨。

同时,犹如一股强劲的绿色新风,全国碳市场带来的低碳理念风潮,已经成为长期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有效方式,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增添了活力和信心。


以高质量数据推动碳市场稳步发展

今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曝光了多起碳排放报告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其聚焦的重点是数据的真实性。

数据质量事关市场信誉,是市场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在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数据质量是一个受到多方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全国碳市场扩容、增加市场活力的基础。

质量管理不能完全依赖于一年一次的核查工作,而是要通过常态化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相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基于此,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对企业月度存证数据和年度排放报告的及时性、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常态化审核把关。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部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手段,与注册登录、交易系统及环保大数据互联互通,动态掌握企业碳排放相关参数情况,强化留痕管理,及时向地方预警异常数据,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考核通报机制。

除此之外,稳步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也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减排行动的又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组织建设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力争早日重启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和全国统一注册交易。

针对中国碳市场的最新评估报告,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发电行业碳市场将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挥积极作用。”如今,全国碳市场实践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借鉴,还为促进全球碳定价机制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国碳市场已上线交易整一年时间,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发展还将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行业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吕望舒


Copyright © 2020-2022 绿色视界 版权所有
电话: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10112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