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绿色视界 > 绿色发展

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发布时间:2023-05-31 16:31|栏目: 绿色发展 |浏览次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倡导“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独具特色的生态观。

今天的中国,山河灿烂,壮美如画,以绿色为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上携手前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明确提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发表重要演讲时向世界阐释“两山理念”:“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锚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中国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和党章……10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中国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坚守初心,聚沙成塔,一幅新时代“千里江山图”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来。

与中国高校开展了多年研究合作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进化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知名鸟类迁徙生态学家特尼斯·皮尔斯玛表示:“中国严格且有效的保护措施,让滨海湿地恢复生机,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多次来华参观考察的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德利看到,中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让大量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格万加表示,中国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让我真正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在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寻找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走向世界”。

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直以来,中国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扛在肩上,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

“增绿”——

中国新增绿化面积,世界之最。2000年以来,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其中四成以上来自人工造林。

中国持之以恒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对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2年12月,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依托库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多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成了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银肯塔拉等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独特的沙漠产业集群。“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作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经验。”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

“减排”——

中国清洁能源系统,世界之最。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以“双碳”目标牵引推动绿色转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新时代十年,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了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约29.4亿吨二氧化碳,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成效,在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取得显著进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经济发展路径,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之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认为,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将加快全球绿色转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履约”——

中国对全球臭氧层保护的贡献,世界之最。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50.4万吨,在保护臭氧层的同时为减缓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惠益。

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拯救保护,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吉祥鸟”朱鹮初步摆脱“灭绝”风险;滇金丝猴、绿孔雀等“国宝”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青藏高原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余只……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从消除污染行动、修复退化土地、保育物种和生态系统,到解决贫困和致力于更广泛的人类发展目标,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里开展的工作是变革模式的代表。

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执行主任格温·松克说,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成为引领者,“不仅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实现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合作提供难得机遇,更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更可行方案

不久前,中国和法国签署联合声明,商定共建中法碳中和中心,为全球低碳转型再添新动力。

中国企业与沙特合作伙伴签约,共同在沙特建设全球首家绿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厂。未来,项目设备将实现与氢气兼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减少90%,成为“双碳”背景下国际钢铁产能合作典范。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始终以积极姿态为世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展现大国担当——

中国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为《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作出历史性贡献,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秉持“授人以渔”理念,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2016年起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实施了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造福各国民众——

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曾出台60多个方案,研究线路总长约1.4万公里,绕避自然保护区和环境敏感点,环保低碳成为沿线43个车站的特色。

在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中国新能源客车穿梭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街头。这是中国新能源客车首次作为主力交通工具服务世界杯。世界杯结束后,这批客车纳入卡塔尔公共交通服务。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共建国家民众,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以及《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合作;推动国际组织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试点项目……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表示,多边主义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正道。在这方面,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表率。俄罗斯科学院欧洲所高级研究员鲍里斯·古谢列托夫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安居乐业,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共二十大擘画中国未来发展蓝图,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Copyright © 2020-2022 绿色视界 版权所有
电话: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1011267号-2